
位于天津赤峰道上的這棟建筑,有著一個洋溢著濃濃中國情調的名字――瓷房子,因其大膽的創意和接近虛幻的美麗,正在成為天津的新地標,不僅為市民所熟知,也受到海內外游客的青睞?!按煞孔印筆翹旖蚴詹丶藝帕敬?SPAN lang=EN-US>2002年開始,先后用去7億多片古瓷片、13000多個古瓷瓶和4000多個古瓷盤碗,對一座法式小樓進行裝飾改造,在這里幾乎可以見到中國各朝各代窯址中的瓷片。一條長768米、寬0.8米的巨型瓷龍盤旋在“瓷房子”屋頂,水晶和漢白玉石隨意粘貼的裝飾物隨處可見。燦若繁星的東方中國古典藝術品與西洋建筑的完美結合都顯露出設計者的宏大構思與精心策劃,堪稱中外一絕。
建造瓷房子的四年間,沒有一丁點建筑知識的張連志說他近乎得了“魔癥”,常常半夜三更,一有靈感就會驅車直奔瓷房子,甚至夜宿瓷房子與工匠同吃同睡,以便能更好地溝通。他說自己特別喜歡流暢曲線帶來的感覺,于是與施工工匠溝通,要求瓷房子的每一部分都要和音樂一樣有節奏有生命。他常說的一句話是:“只要線條活了,就對了?!畢嚀醯牧鞒┰諼降納杓粕峽杉話?。十余米長的圍墻,一共用了六百三十多個瓷瓶,且大都以元青花為主。大小不一的古瓷瓶如同將要行軍打仗的士兵,聽從將軍的安排站在自己最需要的位置上。瓷瓶與瓷瓶之間的縫隙用水晶、瑪瑙填充,為了保證瓷瓶的安全,在每個瓷瓶被當作“材質”修建平安墻之前,都有專門的工匠在空瓶子里填注水泥,確保瓷瓶不中空,以保證它的堅固性。將瓷片固定在墻上也不是容易的事。先是要在一箱箱的古瓷碎片中尋找到合適的,備用的瓷器有瓶、有罐、有碟、有碗,凹的、凸的、帶把的、起棱的各色俱全,因此,在用時首先要根據顏色和形狀區別開。另外,瓷片不同于瓷磚,底面不平會進空氣,不易掛住,所以使用的是白色硅酸鹽水泥混合石膏粉,然后加入強力膠水,一起勾兌后形成的白色膠狀物進行粘貼。
張連志認為,瓷房子對于他的意義,不單單是一件藝術品收藏的集合體,更重要的是它所蘊含的中國文化符號。他期待著用瓷房子這種形式將中國文化的精髓展示給世人,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文化。
|